皇帝的夸奖不值钱《世说新语·文学》85

简文帝称赞许询说:“许询的五言诗,可以说是高妙无比,超过时下所有的人。”

刘孝标在此则后注引《读晋阳秋》曰:

询有才藻,善属文。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成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

许询有些才华,擅长写文章。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之后,世人皆崇尚赋和颂这样的文体,主要是取法《诗经》、《离骚》,并博采众长。到了建安时期,开始流行写诗。直到西晋末,潘岳、陆机等人虽然有时质朴,有时华丽,但其渊源并没有变。正始年间,王弼、何晏等人喜欢老子、庄子的玄言,于是世人都看重这些。南渡之后,佛教兴盛,所以郭璞的五言诗开始融汇道家、佛家的教义。许询和孙绰也转而效法崇尚,又加上一些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轮回之说,《诗经》、《离骚》的风格便就此消失殆尽了。许询、孙绰被并举为当时的文章大家,从此写文章的人都来模仿。直到晋安帝义熙年间,这种局面才由谢混开始扭转。

这段话简要叙述了从两汉至两晋的文风流变,但关于这段注引,明人王世懋评:

意思说刘孝标有意引用《续晋阳秋》里的这段话,是为了批评简文帝对许询的称赞太过了。

刚读到《世说》此条,我也自叹见识短浅,从没听过许询的诗,于是想找几首来学习一下。结果在《古诗源》、《汉魏六朝诗选》里都没找到,甚至《昭明文选》里也没有。

最后终于在余嘉锡的笺疏里读到不同来源的许询诗三首:

看起来并不十分绝妙,也不十分清虚。

《续晋阳秋》是南朝宋时檀道鸾编写,之后不久的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对许询的评价也与其大致相同。且许询既无传于《晋书·隐逸》,也不见于《晋书·文苑》。

晋代诸公,乃谈玄以制诗。即欲张皇幽渺,自不免除堕入理障。虽然一时蔚成风尚,而沿袭日久,便无异土饭尘羹。……(文选)于兴公、玄度之诗,鄙其浮浅,遂不登一字。由是日远日微,以至于亡。

所以,好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把“畅销书”当作贬义词并不会让你错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