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活动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办。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以“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为主题,梳理了古典诗词中蕴含的诸多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分享中,蒋述卓列举了众多经典诗句,首先揭示出其中蕴藏的四季意识与惜时重生的重要理念。
他阐发道:“古人从草木生长与凋零的转换中、从天地自然的往复里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进而追问生命意义,在焦虑、无奈或急迫的同时,也为自身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动力。”他认为,如何处理休闲时间是对现代人的一大考验,而古诗词为我们提供了应对这项考验的方法。
而古诗词所提供的第二项关于生命精神的启示,是古人的重聚伤离与亲情凝聚。从“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人对生命归宿的反思往往渗透着远游思归的情结。而在当下,“数字时代让沟通更加便捷,但也有可能会疏远我们同亲人之间的亲情联系。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重视、珍惜与亲友的团聚,加固亲情联系。”蒋述卓说道。
在珍视亲情与友情的同时,古人的诗歌中往往还热烈讴歌真挚的爱情,并将这种激情引申到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上。汉乐府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句表明了爱情的坚贞;柳永写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充分展示自己为心中热爱之事所做的付出。蒋述卓认为,“从这些动人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自觉地避免感情的功利化,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心中所爱。”
蒋述卓还谈到,在表达诗人独特生命精神的同时,古典诗词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在古代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结构下,诗词中体现出来的心理调适与治愈智慧就是一大典型。鲍照在困厄之时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李白的《将进酒》更是一曲悲壮而深沉的“醉歌”;苏东坡、韩愈在被贬谪之后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困境。他们借助诗歌,或是“化悲为健”,或是“化困为通”,为我们提供了面对人生困境可以采取的态度。
在人生之外,蒋述卓认为,面对自然时,古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融合意识也值得当下继续发扬。这种融合意识体现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与自然的同步律动里,体现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传递的自然哲理中,也体现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种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的境界中。蒋述卓说,“借助这种与自然的融合意识,我们更能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诗意地栖居’。”
此外,古典诗词还对人们面对名利、生死等问题作出了独特思考,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蒋述卓认为,今人也需学习古典诗词中正确的义利观,淡化名利,进一步重视精神生活,做出经过思考的、有价值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