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
于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
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
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
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
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
译“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
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
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
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
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
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
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
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
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
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
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
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
《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
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
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
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
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
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