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虽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但他心系南宋,怀有爱国之情,一生以收复失地,推翻异族统治为志。然辛弃疾抗金归宋后,并未受到朝廷重视,提出的抗金策略,也未被采纳,只担任了一介小官。一日,辛弃疾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故土,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了千古佳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抒发其苦闷悲愤之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
千里楚天一派凄清秋意,水随碧天流去秋色无边无际。放眼眺望远处的山峰,仿佛都在传送愁恨,有的像玉簪有的如螺髻。夕阳斜照楼头,孤雁声声哀啼,我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宝剑反复端详,把栏杆全都拍遍,没有人能够理会,我此时登临的心意。
不要说什么鲈鱼味美,秋风起也不会学季鹰弃官归。更不会学许汜买房置地,要是那样将羞于去见,雄才大气的英雄刘备。可惜大好岁月空流逝,徒然为风雨飘摇的国事忧愁,树都会愁老人又怎能不老垂?啊,有哪个人,能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为我擦干英雄末路的悲泪。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这是一首著名的登临感怀之作,抒发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全词出语沉痛悲愤,然基调激昂慷慨,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上片写登高远望所见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赏心亭所见之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此句以无边的楚天与长江作背景,气象阔大,笔力遒劲。“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写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山,像美人头上的插戴的玉簪,或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惜江山虽美,却只能勾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此句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同时借景抒情,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照着楼头,孤雁声声哀鸣传来,流落江南的游子。词人以“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比喻自己飘泊孤零命运。“江南游子”写词人被朝廷排挤,不被重视,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成了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视着腰间佩戴的宝刀,拍遍亭子上的栏杆,又有谁能领会我登楼时的感受。回到人物主体,直抒胸臆,词人通过“看”、“拍”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酣畅淋漓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无人会、登临意”,则是慨叹自己虽有恢复中原的壮志,但南宋朝中却没有知音可以理解。
下片直接言志抒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人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是想刘备一般时时思虑着国家,收复故土。此句通过典故借此抒发了词人忧国思乡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继而感叹流年似水,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就更不用说,已经老了。此句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结尾三句写词想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抒发了自己抱负不能实现,未遇同道中人的落寞与凄婉的自伤情绪。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1.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4分)
2.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