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何以成为诗圣(随笔)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期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圣贤。被后人封为“圣人”的都是为民族进步、文明昌盛作出突出贡献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孔圣人当数第一,其他”圣人”都是在一个方面,如医圣、书圣、药圣等等,此外还有鼻祖、祖师等称谓。

中国的文学起源于诗经,而格律诗词又是当代中小学生学习国文的必修课目,古典诗词深深植根于华夏广袤无垠的大地,植根于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田。

说到诗,自然而然就想到唐诗。传播久远的有一副对联:春云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唐诗是诗人的盛世,名作多、名家多、名句多,诗圣、诗仙、诗魔、诗鬼等等桂冠都给唐人了。宋朝,特别是南宋格律诗也有大家高手,只可惜晚了几百年,没有办法,挨不着。

为什么尊杜甫为诗圣呢?从来没有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评价古代名家一般有三个方面。

正史(执政者的专门机构或者是官员)、野史(民间传说,大众认同,轶闻故事等)、文学作品(小说、戏曲等),其实还不够,不全面。

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及评价。从诗的艺术水平、社会影响、价值取向、历史观点来综合评估,杜甫的诗作艺术严谨、忧国忧民,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真实写照。被后人称之为“史诗”,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之美,有“三吏、三别”的现实之痛,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之怀,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悦之情。把格律诗推到极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构造的意境广阔而又深远。

杜甫是四处飘零的诗魂,却成为文坛一面旗帜,虽然瘦弱多病,仍忧国忧民;虽然客死异乡,但诗圣祠(杜甫公园)仍然耸立在老家河南,每年中华诗词界人士都要到巩义祭拜。公园内把杜甫的“三吏、三别”雕刻成景观,流连忘返。杜甫的诗把情境、意境、理境融合一体,为历史描述了“安史之乱”实景,为社稷拉响民心所向的警报,为格律诗的成熟多加几把修炼之火。

不必用现代人的观念给杜甫罩上光环,毕竟杜甫抒发的是大众情怀,一千多年传承至今,可见其诗之美妙,其心之温暖,其怀之宽广。

尊崇为圣人不容易,古代大名鼎鼎的诗人真不少,为啥对杜甫而情有独钟,尊为诗圣?我认为有三点:爱国铺就底色。而且铺得厚、涂得实。杜诗是历史画卷,而底色就是忧国忧民,无论悲情哀景、还是人事感叹,都能心系天下,把自己的命运、把民生的命运与社稷相连。

善良融化墨池。这池水如同创作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融化的良知和善念在其中。人们尊崇善念,敬重善念人品,把善念传播四方、传承千年不绝于耳。杜甫的善念就是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弱势群体。他在 逃难路上与民众同行,目睹战乱给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对平民百姓的苦难生活非常同情,感同身受。反映百姓多灾多难的现实生活,体弱多病的杜甫,靠一腔善良,只有一个善念,只有一支秃笔,把善良化作一池秋水,融合热血,书写所见所闻,为百姓呐喊,为民生鸣不平。杜诗许许多多的作品充满人格魅力,充满强烈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出人民性。

苦难磨砺笔锋。杜甫出身于官宦人家,他也当上了小吏。后人称之为杜工部,但这个官太小了,与百姓一起逃命,历经艰辛。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看出,为了几根被大风刮跑的茅草,也要追赶,对捡走茅草的少年还大发雷霆,可见其生活窘境。就是这国乱民怨,把杜诗的笔锋磨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社会矛盾;“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反映出边关作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著名的“三吏三别”更是反映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巨大创伤。

技巧成就未来。 唐代,讲究 格律的诗在当时称为今(近)体诗,是古诗(古风)向格律诗过渡的阶段,而杜甫却把格律诗把握得体,得心应手,佳作连连,名句多多,“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把情、意、理融合一体,形成了格律诗的顶峰。李白为诗仙,浪漫主义的代表,重情、重意而又不拘一格,重理的诗句也不少,但与杜诗比还不够严谨,大家都读过、书写过杜诗,如“一览众山小”“润物细无声” 富有哲理,启迪智慧,这是没有可比性的。

所以后人讲格律诗,特别是五律、七律,只能以杜诗为范。初学者有抒情的杜诗;研讨者有重意的杜诗;高层次有构建理学的杜诗。叙事、抒情、说理都有了,且都出色,诗圣之桂冠当属杜甫,到巩义市杜甫公园就是朝圣,你可以大开眼界:吟诗、读诗、诵诗各有千秋,当然要学杜甫的诗,那才是文人汇萃、文化盛宴,不屈此行。

故,研学格律诗,拜诗圣是第一课,首先感受一下格律诗的博大精深,体验一下格律诗抒情、意象、理性是如何融合一体的,才能避免走弯路,直接欣赏诗海境深之美。

作者:方域左邻(李辉民),商丘古城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楹联学会理事,商丘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已出版《夕阳左右》《故园拾韵》《风干的梦话》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