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No.90|东坡词 “卜算子·感旧”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苏轼在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返回钱塘的途中,创作了此词,寄给在杭州的同僚和诗友陈襄。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吴山:在杭州。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译“四川的人来到江南,会把江南的风光牢牢记在心里。

四川和江南的风景有很多相似处,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现在我和去年一起游玩的朋友,又来到了西湖边上。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

“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

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

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

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

妙在词人不作平平叙写,而是将温馨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想象“迭印”在一起,这就平添了诗的意蕴。

两句既表达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来写,与上文“吴山好”、“吴蜀风流”相照应。

篇末两句进而想象共饮的情景,要友人在宴会上仔细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颜变得衰老了。

这两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数月未归的经历,流露出岁月流逝、羁旅劳苦的感慨。

出语坦率而略带诙谐,这是真挚的友情一种自然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