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首古诗都千古流传,我还是背不全

晚上与会洲兄弟云小酌,天南地北的闲聊,自然而然就说到了李白和杜甫。

首先说起杜甫,说起杜甫年轻时候经常见到李龟年的事,然后说起杜甫写给李龟年那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彼此一起尝试着背诵:

第三句,我们谁都想不起到底是什么。这不是短路,就是单纯的想不起,一再想,还是没有想起来,就接着喝酒。

但并不耽误我们继续谈杜甫和李龟年,谈到李隆基和杨玉环沉香亭畔赏牡丹的事,就自然谈到了李白。

说起李白,不知怎么的就谈起了李白写给王昌龄那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是流传千古的一首:

我们再一次共同的背不出来这首诗的第一句,一再想了又想,还是背不出。彼此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毕竟,当年中学所学基本上都荒废掉了,还能背出其中的三句,多少也算安慰吧。

后来,我还是忍不住这背不出的两句诗的诱惑,网上查阅了一下,才知道没有背出的两句也并不特别。

这是杜甫写给李龟年这首诗中的第三句,正是江南好风景。

此刻,我就在杜甫与李龟年意外相遇的江南,高温,却又满目的绿水青山,让人汗流浃背却又无与伦比的留恋。

1000多年之后,在跟兄弟云小酌的背景里,回味杜甫这首诗,多少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

这个时候,才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一首古诗的力量。它无声无息,却又具备无坚不摧之力,多厚的皮囊,都禁不起这首古诗轻微的一击。

只是,白居易这样感慨的时候,比杜甫和李龟年那一刻的处境美妙多了。白居易未必理解杜甫和李龟年意外相逢的心绪。

值得庆幸的,是杜甫和李龟年这场相遇。

这是李白写给王昌龄这首诗的第一句,简单的一句话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如果细细品味,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都有无穷无尽的阐述和想象空间。

以李白的性情,他真的会心甘情愿的给李隆基和杨玉环这样一对“狗男女”写这样的赞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