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记者:周益帆
主持人:张蕾、杨昶
编辑:崔天奇
看完论文一个月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还是将愤怒发了出来,他在自己的博文里呼吁:,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4月初,他打开一篇了抽检的博士论文:
目录中的第三节标题让他惊讶,在他看来,这个标题充斥语法错误和错别字问题,是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的雷人:
论文的正文也存在诸多问题,陈吉德说,论文第七章第四节整节全是专家曾接受采访的问答,而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只有一个表格,且内容为某导演摄影作品的简单罗列:
在看完这篇论文的第二天,,询问如果给抽检论文打了不及格,是否会对作者及博士点产生影响:
昨天,,希望了解下一步是否会考虑更严格的考核和约束措施,但没有得到回复。
记者采访多位高校教师及在读博士,多数人认为,其实对于论文质量,是有多个环节可以控制的。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加强了论文从开题到答辩的审核,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毕业生说:
也因此,陈吉德认为,出现奇葩论文,学生、导师、答辩组都有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刘庆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导师的自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导师应对学术及自身声誉给予尊重。:导师要把关,因为对学生来讲他只想把论文发出来,或者把论文写出来,然后通过评审关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更多的动力,如果导师把关的话,可能对论文质量提高有直接的作用。
专家指出,一篇奇葩论文的出炉,应该引发我们对高端学术人才培养机制的再探讨。我国大学一直采取“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学生一旦通过入学考试,很少有无法获得学位的,然而,一些国外名校通过“宽进严出”的方式,甚至以高达20%-30%淘汰率,倒逼学生专注学业,论文质量及学术水平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