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当出世?还是入世?


《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

The Uneasy Conscience of Modern Fundamentalism

作者:卡尔·亨利(Carl F.H.Henry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策划:橡树文字工作室

丛书名:历史与思想译丛

出版时间:2018.04


1947年,当卡尔·亨利出版《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一书时,他只有34岁。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面对美国基要派在动荡世界中的游离,大胆地给基要派“动手术”,扣问“不属世而严重离世”的基要派的麻木良心,呼吁大家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社会的需要,不再让福音对现代世界的挑战视而不见,这本书也成为新福音派运动的宣言。

 

“基督徒当出世?还是入世?”,

这个在70年前被热议的问题,今天过时了吗?


基督主义与我何干?


我们决定出这本书,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本书具有很强的适切性。总体而言,中国教会的信仰底色是基要派。一方面,这一点特别值得感恩,因为基要派所相信的无误、基督的代赎、基督复活与再临等教义,都是的基要真理,自由派不相信这些基要真理,因此被恰当地称为不信派。

 

尽管自由派在中国教会历史上有过一些影响,但在今天中国教会,包括在三自系统当中,自由派都没有什么市场。自由派的影响至多只是在学术界。然而,另一方面,亨利所批判的基要派倾向,即忽略上帝国度的现世性和超自然救赎的社会向度的特点,却显见于今天的中国教会当中。

 

在今天中国这个社会失序、公义不彰的黑暗时代,很有必要听一听卡尔·亨利当时振聋发聩的呼声。

 

第二,《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虽然是一本小书,在福音派发展的历程中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本书被称为“新福音派的宣言”(neo-evangelical manifesto),标志了福音派与基要派的决裂和新福音派运动的兴起。


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的福音派运动乃至今天的福音派现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游冠辉


读到这里,或许你已经出现了名词理解困难,“福音派”是什么?“基要派”又是什么?


作为一名中国的基督徒,我们常说自己是福音派,然而,你是否了解福音派从何而来?这个词意味着什么?福音派和基要派又是什么关系?

 

以下为您简单梳理一下福音派的历史,帮助您理解这些名词和历史背景。


如果您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书中特别附上了孙毅和曾劭恺的精彩导读,他们两位都从不同角度梳理了这段历史,是简明清晰的福音派历史入门资料,以下内容均摘自两位老师的导读。


福音派简史


—— ① 福音派 ——

 

在英国,“福音派”一词又被称为“保守福音派”(conservative evangelicalism),这传统可追溯至十七世纪的运动。


它于十八世纪在卫斯理与怀特菲尔德所带领的循道会运动中成形,在历史上一直是英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法治、、废止奴隶交易及制度、禁(鸦片)烟运动等重大历史变革中,皆扮演核心角色。之所以被称为“福音派”,乃因此教派视基督救赎的福音为世界历史的核心。

 

“福音派”一词在美国教会史上则较为复杂。一方面,美国承袭了英国福音派的传统,早期代表人物有神学家及属灵奋兴领袖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他传承了英国的信仰,也与当时盛行的英伦经验主义哲学进行精采的对话。


后来英国福音派许多重要的领袖也都到过美国,影响甚巨。另一方面,美国有许多欧陆移民,因此美国也承袭了许多欧陆的传统,单是改革宗,就融合了英伦(英格兰及苏格兰)及荷兰两大宗。

 

在欧陆,“福音派”与“更正教”(Protestant,大陆学术界通常译为“新教”)是同义词,特指以马丁·路德为首的神学所强调的“福音”,与“律法”相对,其核心为“因信称义”。在欧陆影响下,“福音派”一词在美国的定义也渐渐模糊。


马斯登在《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中说,到了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广义的福音派的定义是“任何喜欢葛培理的人”。


—— ② 自由派与基要派 ——

 

1920年代,福音派一分为二,一边是自由派,另一边是保守派。从保守派中好战的一翼脱颖而出的就是基要派。


马斯登在《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中说,基要派就是对某些事情怒气冲冲的福音派信徒。

 

受到近代研究的新历史评鉴方法,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自由派神学思想试图通过一种自然主义的诠释,将从超自然主义的神话叙事逐渐演化为对人类道德和宗教情感的强化,以此来化解传统与启蒙运动中出现的理性主义二者间的冲突。

 

为了捍卫的信仰基础,在1910-1915年间,一部题为《基本要道:见证真理》(The Fundamentals: A Testimony To The Truth)的系列丛书在美国出版。


这套丛书主要是由64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的持保守立场的神学家联合创作的成果。其中包括90篇论文,强调“字句的无谬误、基督由童贞女所生、基督十架上的受难带来的代赎、基督身体的复活,以及所行神迹的历史实在性”等,是为“基要主义五原则”。

 

基要主义与自由主义人士之间发生了激烈论战,,一度退居于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

 

—— ③ 新福音派 ——

 

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北美发生了一场奋兴运动。惠顿学院的年轻毕业生葛培理作为一位专职布道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卡尔·亨利于1947年出版本书,富勒(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创校院长奥肯嘉则于同年以“新福音派”之名,正式为这已然开展的运动命名。当卡尔·亨利出版他的《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一书时,虽然他在书中依然将自己看作是基要派,但本书已经显明在二战后的北美基要派中,逐渐表现出一种内部的分裂。

 

基要派中持消极立场的宗派群体,更加注重将自己与这个败坏的社会及其他有问题的宗派分离开来,并对后者持激烈批评的态度;而持积极立场的群体,则更愿意联络更多的教会及组织,并对自身的倾向持质疑态度。

 

两个群体最终于1957年分裂。分裂的结果就是,持积极立场的这个群体被人们称为“新福音派”(Neo-Evangelicals),以区别于16世纪马丁·路德和18世纪约翰·卫斯理影响下的传统福音派。


他们既承袭了基要主义神学坚持基督信仰核心的立场,同时又在社会关怀和理性诉求上有更为开放的眼光。而持消极立场的基要主义派别则逐渐被看成是反智的、不宽容的、的代名词。



《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尤如“新福音派的宣言”,站在福音派的立场上吹响了“文化参与”的进军号角。也可以说是表达出新福音派与持消极立场基要派的一个重要区别:社会关怀及参与意识的再醒。

 

亨利在本书中指出了基要派的两个问题:


首先,基要派所传讲的福音失去了其本有的社会适切性;其次,基要派失去了关注社会议题的热情。他希望基要派为这两个问题感到不安。


 良心为何不安?


我书中所写的怀着‘不安的良心’的人,不是那些对真理感到困扰的人——在我看来唯一能解决我们问题的恰恰只有真理——而是那些困扰于如何将真理有效应用于现代人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并常常感到挫败的人。


我所关心的是基要真理的应用,而不是反对这些真理。我也承认,把这种不安说成是普遍性的,可能过于乐观了。我们很多的学院、福音派大学,甚至,似乎还沉浸在对我们肩负的新责任盲目无知之中。


我的期待是,那些在刚读此书时毫无良心困扰的人,在看完本书后能够心有戚戚焉。

 

——卡尔·亨利


 

福音派意味着信仰,但又没有把自己摈弃于整个生活的范围之外,并力图使同社会、政府和文化的现行需要发挥有效的接触。


它具有将人们引向救主基督但同时又力图在文化中做盐做光的涵义。

 

——法兰西斯·薛华


 

现代意义上的福音派是一种后基要派现象。它起源于对基要派的缺憾的认识与回应。


虽然福音派毫无疑问地继承和发展了运动、清教运动和卫斯理派的诸多洞见,但也应看到这一事实,即重新回到这些伟大的福音派传统的动力,来自于对基要派在社会、学术、和精神等各个方面已经失败的认识。

 

——麦格拉思


 

这里我们再一次为疏忽自己的社会责任,也为我们有时认为传福音和社会关怀相互对立而表示忏悔。

 

—— 斯托得


卡尔·亨利只是提出问题、绘制蓝图、呼吁行动的那个人,这也是他当年写《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的初衷,他并没有详述公共神学及解决方案,在书中只是给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后来,美国福音派对本书策略的履行,并没有达到亨利的预期。

 

1980年,卡尔·亨利在回顾往事时曾说,“20世纪60年代期间,我多多少少曾幻想一个庞大的福音派联盟可能在美国崛起,有效地共同推进全国性的福音宣教、教育、。”但到1970年代中期以后,他越来越感觉到,他所期待的这个前景的出现已经日益渺茫。

 

曾劭恺在本书导读中反思了70年前新福音派运动的问题,他认为“神学薄弱”是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新加尔文主义”的公共神学为补充,与卡尔·亨利一道,呼吁我们重拾“入世而不属世”的原则。


重拾“入世而不属世”的原则


一旦十字架变为十字军,教会便不再是教会。然而,当教会忘记‘这是天父世界’,以致不再祈求 ‘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时,盐就失了味,教会也不再是教会。教会之为教会,不可离世,亦不可属世。


‘入世而不属世’,其实正是亨利在本书不断呼吁的原则,或许他所提倡的社运计划在许多方面没有贯彻这原则,但对于当时为了不属世而严重离世的基要派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这剂良药有一些副作用,在今天已经非常明显,我们这一代福音派基督徒应当效法亨利当年作为基要派人士自我反省的精神。就像他当年为基要派‘动手术’,我们今天也该开始为福音派进行诊疗,重拾‘入世而不属世’的原则。

 

——曾劭恺


卡尔·亨利是谁?



卡尔·亨利1913123日出生于纽约市。他的父亲是一位浸信会的信徒,;而他作为家里八个孩子的长子,青少年的时候,曾在圣公会接受了坚信礼,但不久就远离了教会。直到1933610日,他20岁的时候,他才相信自己经历了重生。

 

1935年秋季,卡尔·亨利离开了他所从事的新闻领域,到惠顿学院去读神学。在惠顿学院求学期间,他与葛培理、林德赛尔等人成为朋友,后来他们都成为新福音派运动中的领袖人物。在惠顿学院的学习,以及与这些人物的交往,帮助他确立了以为中心的保守世界观,坚固了他日后与新福音派的关系。

 

1938年,卡尔·亨利毕业后,他又继续攻读惠顿学院的硕士学位,同时也在附近的北方浸信会开始上选修课程。1941年,他同时获得惠顿学院及北方浸信会的学位。同年,他在芝加哥的洪堡浸信会教会被按立为牧师。1942年,他在取得了北方浸信会的神学博士学位后,被邀请留校任教,不久他又被邀请来到加州的富勒担任教职。


就是在这个成立不久的富勒,他写出了这本《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一书。

 

1956年,卡尔·亨利来到华盛顿,担任刚开始发行的福音派杂志《今日》的创刊编辑。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2年,直到1967年因与其他几位带领人对杂志的方向意见不同而离职。此后,卡尔·亨利主要从事研究和写作,也到一些福音派中教课,直到2003年去世。

 

他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是19761983年间发行的巨著《神、启示、权威》。不过,使他出名并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是他1947年出版的这本《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一书。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书,卡尔·亨利在1983年被公认为“福音派神学最主要的诠释者,理论先驱之一……且是此一领域中被公认的发言人。”


这本书有什么特色呢?


—— ① ——

这是一部重要的福音派原典,

博物馆藏书级历史文献。

 

—— ② ——

本书附有孙毅、曾劭恺的精彩导读,

是一部清晰扼要的福音派简史。

 

—— ③ ——

这本书是橡树少有的“薄”书,

正文只有70多页,一个下午就能读完。


这本书在整个福音派发展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本书,被列为塑造福音派思想的五十本著作之一,且是这五十本中比较重要的。奥尔森在《二十世纪神学评介》中也提到这本书。

——游冠辉


 

有些书很重要,不断再版,因为它们就像那些富于教育意义的博物馆藏书,让我们得以瞥见已逝年代里那些精彩的洞见,了解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如何奋力解决他们所处时代的问题,那些不同于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问题。


《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不仅仅是一本博物馆藏书。当然,它具备一些博物馆藏书的特点,是一本为20世纪40年代末期而写的书。

 

——毛瑞祺(Richard J.Mouw)


 

本书在美国福音派运动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一方面确立了作者在该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拟定了美国福音派在接下来数十年间参与公共领域的基本路线。这部著作出版至今已逾七十载,其影响有目共睹。


——曾劭恺


本书目录


前言 vii

序言 xi

引言 xv

中译本导言  

 

1章 基要派人道主义的失落

2章 力挽颓势

3章 福音派最尴尬的分离

4章 对宣讲国度的忧虑

5章 十字架上的基要派盗贼

章努力寻求新的世界思想

章福音派的“抗争原则”

章新改革之黎明

 

附录:入世而不属世


如何购买这本书?


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选购


《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


本书现为预售,预计4月下旬到货!

到货后,我们会按订单先后顺序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