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内容大致是老师可以当农民工,但农民工却当不了老师,那篇文章的评论区有数千条评论,不少人反驳我的观点。事实证明,我当前写的那篇文章还是有一些瑕疵的:刚才我刷到的一条消息直接改变了我的想法——河南安阳的某一所山村小学因为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双双被调到城里去,结果导致该校四年级严重缺老师,于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在找不到合适代课教师的情况下,直接把村里的民工请到学校当代课老师……
据我所知,不少师范毕业生因为没有包分配工作,所以毕业后呆在家里待业的并非个例,而农村学校居然要请农民工来当代课老师,这种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怪相究竟该怎么破?
年轻的在职教师要退休,据说要到65岁之后才能退休;农村学校严重缺老师,连稍微档次高一些的代课教师都非常难找,但是那些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范生,他们在就业方面存在较大的“中梗阻”:考教师证,考普通话等级证书,参加相关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招聘,考编……在这些关卡中“折戟沉沙”的师范生,很可能一毕业就失业。
如果这些师范毕业生后续没有足够的毅力“过五关斩六将”坚持留在教育行业绽放光芒,那是不是意味着他们中小学12年加上大学4年全都白读了?甚至有一些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和其他各类证书的师范生,却因为一些“人脉资源”匮乏的原因直接在招聘环节被挡在门外,这算不算是一种师范生人才的严重浪费?而农民工成为代课老师,倘若农民工连小学都没毕业就去学校任教,学生家长真的能放心吗?
教育主管部门是怎样判断一所学校的老师是否足够呢?他们的依据,并非根据班级的数量和科任老师岗位的具体需求,而是根据学校的学生数来判定这所学校的师资数量到底是超编还是缺编。我们知道,不少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其实并不多,有的班级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甚至只有寥寥数个学生。
但问题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哪怕一个班级只有5个学生,就拿六年级来说,你不能因为这个班级只有5个学生,就只安排了一个语文老师去当六年级的老师,而数学和英语就直接不安排老师了吧?按照学生数量来分配教师数量,对学科数量和班级数量“选择性失明”,就会导致在教育主管部门看来“严重超编”的学校,会缺非常多的任课教师。而那些学生数比较多的学校,比如县区、市区的学校,按照学生数来安排老师的话,就算一个班级的每一个科目都安排2个以上的科任教师,有可能这所学校也是“缺编”的,这样的怪相真的很让人无语。
农村的优秀老师以“孔雀东南飞”的方式“飞”往县区或者市区的学校,这是因为名气大的学校,其师资数量“不可能超编”,举个例子,这种学校的语文科目甚至可以分叉出“语文基础老师”、“书法老师”和“作文老师”,三个老师共同教语文这么一个科目;而农村学校一个老师身兼数职——语数英三个科目都包下来,有的跨年级教主科,在苦不堪言的情况下这些老师动用“人脉资源”调到学生数更多的名校任教,直接会轻松很多。
其实,要破除这种怪相,最好的办法就是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就算只有一位数的学生数量,也要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当然,这个年级的学生全部转学到别的地方去,那么这个年级的老师直接交流到其他学校去任教;一所学校的学生全部转学到其他学校,这所学校的老师也可以直接“发配”到其他师资数量紧缺的学校。这样一来,农村学校也基本上没必要请民工当代课教师,学校校长也不用为师资数量不足而担忧,也能让农村学校的家长把心放回肚子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