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必须全批全改吗?

“全批全改”算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用缩略语。可以说,但凡当老师,没有人不知道“全批全改”是什么意思的。尤其在最近几年,这个缩略语在学校教育中更为流行,甚至成为对老师的一个硬性要求。

为了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弄清楚,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全批全改”?简单来说,就是要求老师要对全体学生的作业全部做出批改,不能有任何遗漏,既不能只批改某一部分学生的作业,也不能只是批改作业的某一部分。

可能有人会问,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是天然的职责所在,难道老师不该批作业吗?这“全批全改”有什么问题吗?

要回答这个有没有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对老师如何批改作业的相关规定。限于篇幅,我只选择最近的,最权威的一条规定。

在这个规定中,关于作业,没有任何“全批全改”的字眼,但在这个国家规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全批全改”就成了红头文件中标明的字眼,或者是“一刀切”的硬性要求。

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或者某些教育管理者看来,全批全改才是教师认真负责的表现。如果不能全批全改,就是不认真负责。能把全批全改和认真负责这样简单地划等号吗?

作业的本质是什么?作业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这种互动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业水平的目的。

比如,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收上来之后,全批全改,再认认真真写上评语,大约平均下来每一份作文需要五分钟左右。假如一个班有40名同学,就需要200分钟,三个多小时,如果一个老师教两个班,就差不多六七个小时,相当于一天的工作量。

老师辛苦地全批全改,认真写评语。可是,作文发下去之后,到很多学生那里,常常只是看一眼分数,简单浏览一下评语,就扔在一边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因为老师的全批全改而得到明显提升。

如果换一种形式,不是教师全批全改,而是教师快速浏览每一份作文,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班级中做整体的作文指导,然后要求学生互批互改,乃至于自批自改,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主动找老师来做有针对性的批改,效果是不是要比全批全改更好呢?

学生之间的批改,学生的自我批改,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如果老师全批全改,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取消了学生通过这种途径提升的可能。

再说某些简单的作业。比如,选择题,只要填ABCD,或者是填空题,只要填某个词语,或者默写某个诗句,那是不是也需要老师全批全改呢?

这些批改,其实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全批全改简直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还会造成学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老师要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本领,要通过研究若干学生的问题,明白学生的难点之所在,把这个点讲清楚讲明白,而不是批改了一通,花费了很多时间,依然讲不清楚,讲不明白,没办法帮助学生在那个难点上实现突破。

一方面口口声声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却背着抱着,推着赶着,这不是严重的左右互搏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结果把主人变成了主子,老师变成了奴仆。“皇帝不急太监急”,学生怎么可能学得更好呢?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乃至作业的不同类型,应该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有的可以全批全改,有的可以半批半改;有的需要老师改,有的则需要学生互改或者自评。不能也不该一刀切要求全批全改,这样的要求既机械,又愚蠢。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老师的时间要更多用在研究教学,研究教材,研究考试,研究学生等等更重要的事情上面,而不是用在机械地批改作业上,让老师沦为产线上机械操作不需动脑的工人。

如果有一天,AI能解决很多批改作业的问题,那些只是知道忙忙碌碌批改作业的老师,是不是也会像某些行业的员工一样会被迅速替代呢?

不会被替代的老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应该是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资源支撑,给予适时的恰到好处的鼓励,这些都是AI可能暂时做不了的事情。

有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拙’一点、‘懒’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思考的空间,才更符合教育规律。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拙”一点,课下也应该“懒”一些。这样才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业批改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不是简单地动手。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动脑,老师自己要先动脑。“专注”于“动手”的老师,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动脑。

【自带广告】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书《减法教育》,写给减负时代焦虑的家长们的一本书。本书是我公众号的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