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映射下,“三无”一词比较流行,比如“三无学生”,一般指在学历、能力、颜值上都不占优势的毕业生,再有“三无家庭”,指的是在家庭背景、经济实力以及社会人脉均没有优势的家庭。
当今社会,竞争如影随形,大学生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就业时依然比较困难,如果大学生没有过人的才华,也没有名校光环,很难找到心仪的岗位。
此时,如果能得到家长的帮扶可谓是相得益彰,家长不管在经济上,还是社会人脉上进行帮衬,对于学生而言,等于赢在起跑线上。而对于“三无”家庭,家长不仅在学生事业上帮不上忙,有些时候可能还会帮倒忙。
小杨是一名应届大学生,毕业后,凭借自身的超强实力,顺利进入一家优质企业,虽然小刘在省内读大学,却跟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回家一次也比较困难,而在父母眼中,女生不要离家不要太远,在外面的发展再好,也不如回家考一个公务员。
公务员的确具有吸引力,小杨经过权衡利弊后,再加上父母的游说,最后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回家考试备考公务员。
铁饭碗的优势我们不能否认,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公务员并不是唯一,即便公务员岗位优势明显,但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大学生,更主要的是公务员竞争非常激烈,“千人竞争一岗”的局面时有发生,对于一名普通大学生而言,没有过人的才华,想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难度不可想象。
小杨在没有其他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将自己的后路堵死,试想一下,如果小杨没有考上公务员,会是怎样的结果,毕竟每人敢保证自己能考上。家长的想法虽然是为了学生好,不过很多时候,他们的眼界和格局,会成为大学生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此种情况在“三无”家庭中,比较常见,很多“三无”家庭的家长,更希望子女从事自己认为好的工作,原因很现实。
高考成绩决定学生大学等级,专业的选择决定学生以后的人生走向,如此关乎命运的选择,学生一般会征求家长的意见,很多时候,家长会建议学生选择熟悉的领域。
这样对于专业以及就业会给学生更多的意见,当学生大学毕业后,家长也会尽自己最大能力,成为学生就业的助力,家长的社会经验,以及人脉,对学生事业带来很大帮助。
反观很多“三无”家庭,由于能力有限,除了供学生读书,其他方面基本帮不上忙,但却对学生的择业方向有一定的执念。
不少“三无”家庭的家长,更希望子女毕业后从事三类工作,首先就是公务员,公认的铁饭碗岗位,学生一旦被录取,对于整个家庭都很有面子,不过竞争实在太大,学生想要上岸,难度不小。
其次是事业编工作,比如老师,在家长看来,教师岗位十分吃香,工作轻松,福利待遇好,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三无”家庭的女大学生,父母更希望他们能成为一名老师。
最后是国企或央企,像铁路局、中国烟草、中国石油等企业,备受家长青睐,与公务员相比,大学生报考国企,更容易上岸,而且国企也是妥妥的铁饭碗岗位,不过国企的晋升机制比较传统,可能工作十几年依然是基础岗,久而久之,学生斗志被磨平。
很多“三无”家庭的家长,没有太多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看来,子女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最重要,就比如上文中的小杨,据说录取她的大企业,转正后,月薪轻松过万,只要具备工作能力,未来发展无上限,而回家报考公务,即便被录取,普通地区公务员工资也不太高。
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国企、事业单位,虽然同是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但并不适合所有大学生,大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观,有的学生并非一味的追求稳定而故步自封,与稳定安逸的工作相比,他们也许更希望突破自己。
然而,当这些大学生看到“三无”家长的定律后,感觉有点扎心,父母养育我们并不容易,尤其是三无家庭,孩子就是他们的希望,如果学生毕业后,不听从父母的安排,会让他们倍感伤心,当自己想法与家长意见不统一时,学生往往会陷入两难。
结语:大学生应有自主选择权,对于家长的建议,需要有所社区,同时家长也需要更多地为学生考虑,不要因为自己认知的局限,耽误学生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