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o”是念“欧”还是“窝”?这竟然还是个“历史问题”

近日该话题忽然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首都教育刊发的一篇科普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

首都教育的文章称,家长在陪同孩子作业的时候发现,孩子学习汉语拼音时,将“O”读作“欧”,家长纠正“窝”时,被孩子反驳老师教的就是“欧”。

家长很纳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读“啊、窝、呃”是统一的,几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怎么现在汉语拼音“O”的读法却发生了变化?

还有人认为汉语拼音是一个识字认字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为日常使用来服务,只有读成“窝”,才能与声母“B、P、M、F”的拼读拼合。

这件事情在学界也一直有争议

一位幼儿园园长表示,“O”的正确读音应该是“欧”。但在和“B、P、M、F”拼在一起的时候,还读“窝”,这应该当成拼音的一种特殊情况来看待。也有老师认为,“O”既不读“欧”,也不读“窝”,而应该读“喔”。

目前,学界对于“O”的读音也一直有争论,没有一个特别统一的共识。而现在教学中老师的读音,是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教学标准来设定的,目前的标准就是认定“O”为单元音,发音念“欧”。

搜索公开资料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在2005年就有媒体公开报道。随后,2006-2009年间,网友也多次在教育部网站留言,希望能够解答这个疑惑。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方案中“O”和“UO”分别直音(用同音汉字拟音)为“喔”和“窝”。其实,“喔”有三个读音,其中有两个是用作叹词。在此,“喔”应读为用作叹词的“Ō”,而不应读为用作“鸡鸣;鸡啼声”的“WŌ”。

教育部也明确了单韵母O不可以读UO,其发音应该以普通话语音为准,不应以方言音来确定发音,不应出现两个音。

●首要原因是《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于1958年,当时是为了推广学习普通话、提高识读汉字和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但受年代所限,并没有标准音标的读音注释。当年很多老师的专业基础不过关,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回到工作岗位上,也造成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出现了误读。

●另一个原因是复韵母“UO”与单韵母“O”属于同一音位,使得这两个韵母有相似之处,而“UO”与声母拼合的几率要远远高于“O”的几率,所以,“UO”的音更容易被认知激活。

● 此外,坚信错误读音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误导了孩子,也是“O”误读率极高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表示,“O”的读音其实一直没有变,而是因为对其注音的“喔”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导致后来人们将“O”读成了“窝”。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标注了读音“O”的读音为“喔”字,而“UO”的读音为“窝”字,由此可见在当时“喔”和“窝”两个字是不同的读音。但随着语言使用习惯的变化,汉字“喔”除了“O(欧)”这个读音外,又多了读音“WO(窝)”。

而在小学教材中教授汉语拼音的时候,习惯在“O”的旁边画一个大公鸡,标注“喔喔”叫。可见当 “喔”已经不仅仅读“O(欧)”而是也读“WO(窝)”的时候,汉语拼音“O”就被误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