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发出,网友们炸开了锅,大家都是从小学毕业过来的,大部分读者也正是为人父母的年纪,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可能会遭遇这种情况,更是对这个学校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
这些不合理的统计类目,不但没有起到它原本的作用——统计,反而给单纯的孩子们贴了标签。
谁又是“权势垄断部门”的孩子呢,家长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单位是不是权势垄断呢?就算家长有犯罪前科,他的孩子在学校里正常地学习生活没有异样,难道说就要给一个无辜的孩子打上标签吗?
将学生根据各个类别划分的做法并非首次,之前就有家长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背调了,也举例了很多证明。有的学校甚至给家长发一份纸质材料,要求家长填写自家代步车的车标。
还有的要求填写小区所在地;有些地方幼儿园甚至从孩子入园第一天,就灵魂拷问家长“你能为我园教育带来何种资源?”
也有委婉一些的,如要求学生在试卷里画出自己家的车标,或是给孩子留作业,要求晒出一家人在自家房子门前的合影等。
不久前,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有关部门建议禁止收集中小学家长职务信息。
该网友称,在学生入学时,很多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该信息并不作为学生入学必要条件,也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该信息可能造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公平现象,希望能禁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收集该信息,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即可。该网友希望,“在做好双减工作的前提下,促进教育公平”。
对此,北京市12345于8月25日回复称,关于该网友反映的问题,北京市教委回复:“经核实,非常感谢您的建议,一是市教委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二是该信息只用于学籍管理,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
学校统计家长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有的地方甚至已经“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做起”了。不久前,就曾曝出“西安一幼儿园要求填写家长职务”的新闻。
不过,尽管有类似举措的地方和学校很多,但原平市第一小学某班级的做法,还是令人叹为观止。
不少人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生出疑问:学校(老师)统计家长的背景,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呢?
美其名曰“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等需要重点关爱学生的关心帮助”,既然如此,单单统计体制内的家长难道还不够吗,为何还要将其细分为“权势垄断部门子女”和“领导子女”?
至于统计“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也相当令人费解。是认为这样的家庭环境存在问题,孩子缺乏管教、容易学坏,还是认为这样的家长是“道上混的”,惹不起?(醒醒,扫黑除恶多少年了,戴有色眼镜看孩子这是学校能干的事儿?)
再者,这做法已经不是欠妥的问题了。央视主持人王宁评入学收集家长职务信息时表示,登记家长职务信息,看似是学生办理入学登记时的一个小步骤,实际关联着教育公平的大问题。
其实,何止是关联着教育公平,甚至可能关联着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对存在类似现象的学校,不能只由“部分班主任”背锅,而是应当挖一挖更深层次的根源。
“个性化教育”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这里强调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分门别类”。学校将学生按照家庭背景分成三六九等,分类标准带有明显的等级意味,是在这起事件中让大家感到不适的点。
了解家庭背景,其实在教育过程中常有发生。比如,在生涯教育中也会涉及到对学生进行一些背景调查,但调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更有效地生涯规划和生涯探索。基于对学生的全方位了解,帮助学生按照职业集群进行区分,以确定适合自己未来生涯发展的成长路径。
对应到更广泛的学校教育中,当发现学生存在一些情绪异常等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而去了解学生的家庭信息、近期的家庭生活情况,这才是家庭背景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新闻中这种“看人下菜”地搞区别教育,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虽然什么事都没有绝对公平,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网络传播透明度越来越高,这样的事件被曝光和关注,教育也会日趋公平。
你有什么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