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是有位家长说,儿子今年6岁了,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每晚都会一边在拼音本上写“A、O、E”,一边大声地念:“啊、欧、呃”。
(这还真是一个很普遍的困扰)
家长很纳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读“啊、窝、呃”是统一的,几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怎么现在汉语拼音“O”的读法却发生了变化?
实用派认为汉语拼音是一个识字认字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为日常使用来服务,只有读成“窝”,才能与声母“B、P、M、F”的拼读拼合。
目前,学界对于“O”的读音也一直有争论,没有一个特别统一的共识。而现在教学中老师的读音,是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教学标准来设定的,目前的标准就是认定“O”为单元音,发音念“欧”。
但不甘心的家长肯定要问:为什么在以前的小学教学中将“O”读成“窝”呢?
有学者调查发现,“O”的误读率达到了99.8%。经过分析,发现有以下原因:
首要原因是《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于1958年,当时是为了推广学习普通话、提高识读汉字和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但受年代所限,并没有标准音标的读音注释。
当年很多老师的专业基础不过关,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回到工作岗位上,也造成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出现了误读。
另一个原因是复韵母“UO”与单韵母“O”属于同一音位,使得这两个韵母有相似之处,而“UO”与声母拼合的几率要远远高于“O”的几率,所以,“UO”的音更容易被认知激活。
此外,坚信错误读音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误导了孩子,也是“O”误读率极高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表示,“O”的读音其实一直没有变,而是因为对其注音的“喔”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导致后来人们将“O”读成了“窝”。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标注了读音“O”的读音为“喔”字,而“UO”的读音为“窝”字,由此可见在当时“喔”和“窝”两个字是不同的读音。
但随着语言使用习惯的变化,汉字“喔”除了“O(欧)”这个读音外,又多了读音“WO(窝)”。
而在小学教材中教授汉语拼音的时候,习惯在“O”的旁边画一个大公鸡,标注“喔喔”叫。
可当“喔”已经不仅仅读“O(欧)”而是也读“WO(窝)”的时候,汉语拼音“O”就被误读了。
早在2018年,一篇《那些我们一再读错的字,终于改读音了》也曾引爆网络讨论。
网友发现,不少曾经被纠正的字词错误读音,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反而成了新的注音。
还记得《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女主“楚雨荨”吗,当时我们都嘲笑电视剧中念错了字,现在真的念XUN了,还真是有点“监介”呢!
“呆板”本来读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DĀI BǍN。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读QÍ是类似动词,比如骑乘。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JÌ。轻骑,车骑,骠骑。
没办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坚持旧的,否则就是错的。如上文提到的“呆板”“确凿”等都是如此。另如“斜”,古读XIÁ,现在统读XIE(二声)。
“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六版 )的条目(第1225页)
主要的意思有:1、解释,解说;2、告诉,讲话;3、言论、主张(作名词,如“学说”、“歪理邪说”)等等。
作“脱”的通假字。第三和第四种读音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十分少见。
谁,何也。从言隹声。示隹切。《五音集韵》:是为切;《玉篇》是推切。
依历史语音系统推导,则正音当为“SHUÉI”,简写作“SHUÍ”。
“SHUÍ”为读音,多见于庄重场合和极富感情的诗朗诵中;“SHÉI”为语音,较生活化,多见于影视剧节目和日常生活中。
据中华读书报介绍,这些人们看起来在“迁就错误读法”的读音,有的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规范过,有的早已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权威工具书中调整,有的则出自2016年完成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
语言是活的,它变了;过去的审音有问题,需要调整;有些字的读音较为混乱,需要统一。普通话需要规范,既要满足实际运用中合理、便利的需求,也要合乎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汉语具有多音字与方言众多的特点,这使得审音势在必行。
据介绍,建国以来我国集中审音有三次:第一次始于1955年,其成果是1963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二次始于1982年,其成果是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三次始于2011年,由教育部立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单位参与研究,其成果是2016年完成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等资料版权都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稿酬,谢谢。
请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