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曾对主持人董倩明确表示,采访可以,但前提是要谈教育。
董倩很好奇,忍不住问:“在华为生死存亡的时刻,为什么你最想发声的却是教育?”任正非恳切地说:“中国基础教育很薄弱,而教育却是最廉价的国防。”
当被问到如何加强基础教育时?任正非给出了答案:学习衡水中学,学习“衡水精神”。
高考相信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拐点,与其说高考是选拔人才,不如说是淘汰人才。符合条件的人可以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反之只能被淘汰。在应对这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有一所学校每年都能培养出上百名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它就是——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始建于1951年,是中国最著名的中学,没有“之一”,很多人将衡水中学奉为“高考工厂”,专门为名牌大学输送人才。可以说进入了衡水中学,就已经有一只脚踏入了北清复交的大门。也有人批判衡水中学只会“应试地”将学生培养成为呆板的考试机器,除了分数高,综合素质并不高。随着前段时间“双减制度”的落地,可能“衡水模式”走不了太远。
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在河北衡水这样一个老工业城市,衡水中学每年都有上百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任正非曾亲笔写文章,三次提及“衡水精神”,并号召全体华为人学习,衡水中学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作为影响中国亿万人命运的考试,高考每年都以相同的剧情上演,学生拼命、家长着急、社会关注。而每年高考,衡水中学都会进入公众的视线当中,因为每年高考放榜后,大家都会发现衡水中学上演了一场“左手清华、右手北大”的好戏。
2011年,衡水中学考上清华北大的一共有70人,而且河北省高考前200名,有一半都出自衡水中学。2019年,衡水中学的重本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高达90%,以至于许多人将衡水中学比作提高河北省高考重点分数线的“罪魁祸首”。
衡水中学的“军事化管理”要从它严格的时间管理开始说起。根据网上传出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学生们早上5:30起床,晚上21:50最后一节课下课,从早到晚,每天共13节课。而且吃饭、睡觉都有严格的时间管控,甚至精确到分钟。
尽管衡水中学的师资团队集聚了全国最好的资源,但衡水中学依然坚持集中编写教学方案,让所有老师按照已经编写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避免了各个老师之间由于能力差距带来教学质量的差别。可以说衡水中学与其他学校最大的区别不在于优等生,而是没有差生。
纸上谈兵是战场上最容易导致失败的原因,而衡水中学则将“实践为王”贯彻到底。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无论是大考试还是小考试,衡水中学都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从命题、监考、阅卷到统计都严格执行。
学生在这种常态化的“高考”磨炼中,也适应了高考的强度,当真正高考时就像平时考试一样,避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高考成绩。
尽管衡水中学帮助了许多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许多人仍然对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产生质疑,认为学生处于塑造人生的重要阶段,而衡水中学的军事化管理过于严苛,只能将学生塑造成为学习的机器。
对此华为的任正非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任正非曾告诫华为人:如何破解华为如今遇到的“芯片困局”?要学习“衡水精神”。何为“衡水精神”?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只能改变自己。
尽管近些年来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饱受争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衡水中学仍是当前国内应对高考最有成效的教学方式。衡水中学实现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磨砺了学生的品质。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越来越“内卷”的时代,但却可以学着去适应它。衡水中学看似严格的时间管理,但只要学生能够适应它,不仅可以最大化将时间利用在高考攻坚战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增益即便在大学期间,甚至走向工作,也是远超于分数本身。
而学生如果长期沉溺在学校、老师和家长过分的关心下,无法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很可能无法市场来自社会的“鞭笞”。正如很多中国企业享受惯了行业的补贴和政策的倾斜,一旦走出国门走上世界舞台,只能任人宰割。
任正非之所以会发出学习“衡水精神”,也是有感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后的屡遭风波深受启发。尽管华为早在2013年便超越诺基亚、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但如今华为仍面临“芯片荒”、高端EUV光刻机无法进口,作为全球5G技术领导者只能售卖4G手机,甚至被迫卖掉旗下最赚钱的公司——荣耀品牌等困境。
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曾告诫国人,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对我们放松警惕,高端的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讨不来,要放弃“仰仗别人”的幻想。任正非鼓励学习“衡水精神”,是要求华为人要学会适应环境,自强不息,实现操作系统和芯片的100%自主研发,才有资格与国际巨头们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