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书房
在崇尚诗文才学、文章作得好可以经邦治国的古代中国,书房(文房、书斋)可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书房里有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有金石印章、笔格镇尺,有钟鼎挂屏、文史典籍,还有香炉、手炉、笔筒、香筒、如意、钟磬等文房清玩。而所有这一切,不管实用之物还是装饰摆设,又几乎都离不开书房内的家具。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式书房文化。
古代的笔筒
明清两代的家具制做,造就了中国乃至世界家具文化和器物造型艺术的一个高峰。假设乾隆帝也和明熹宗一样是位“木匠皇帝”,我们看到的清廷书房陈设会不会是另一番样子?因史实并非如此,后人难以推断。但即令没亲自做木工,乾隆对木工活计的重视和尊崇同样创造了经典之作,包括书房内用的家具和陈设。皇帝的倡行是明清两代家具业发展的一个体现,更多的力量则来自广阔的民间,包括文人。
历代有作为的皇帝都很重视自己的“书房”,至乾隆为最。书房不仅关乎阅读经史典籍,更关乎经帮治国之大事。皇帝倡行之下,民间唯其是瞻。即便一般文人学士,有一方安静的书房,也是平生最上心事之一。
能称作“书香门第”之家,必有书房。书房在家中应该是最高雅的居所,它能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果说客厅关乎面子,书房则于面子之外,还关乎心灵。在这方小天地里,可读书弄琴,可吟诗作画,可焚香品茗,可执棋对弈……从书里的墨香到墨池里的笔影,都联结着文人的内心世界。唐代刘禹锡有一间书房,因“斯是陋室”,建筑外观上估计与诸葛亮的茅庐类似,和乡里不起眼的草舍没啥两样,但因“惟吾德馨”,便可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足令主人自赏自傲,自得其乐。梁启超有饮冰室,使他在清末乱世身居书房冷峻思考,出手奇绝文章,给时人以启迪。现代文化人同样在意自己的书房,即便是忙于经营的企业家,也会在书房陈设上下许多功夫,许多时候,并非为了装点门面。
书房与人的精神相关,有形而上的深厚内涵。但在室内环境陈设上,又离不开许多形而下的东西。比如,书柜(书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尽量要大些,最好占一面墙,让跟随自己一世的书籍有宽绰的栖身之地。当然,放书之余,也可以摆放些自己喜爱的小件饰品。
书桌(写字台、画案等)是另一大件,那是主人的工作台,进到书房,便如进到一个文化作坊,诗兴大发,文思如泉涌时,有伏案讴唱之地。传统书桌带有抽屉,从前的文人士绅大都请木工到家订做,讲究的是高度与主人的身高相配。现在选购中式书房家具,除了考虑外观美感和材质外,也会考虑适合自己的高度,以及风格上是否符合自己的心境和身份,这样用起来才舒心。
四出头官帽椅
有了书桌,旁边自然不能没椅子,放好了屁股,才能放飞思想。中国式书房内一般用 太师椅 、四出头官帽椅或圈椅,都行有扶手,舒适。
书桌上自然也不会空着,传统中国式书房内都有笔墨纸砚,还会有笔架、笔洗、觇和镇纸等。即使在传统纸笔被现代电脑取代的今天,漂亮的笔筒墨盒和砚台也仍旧是具有传统情怀的文人们的最爱。
如果你书房空间足够大,还可以在里面放一张 罗汉床 ,既可以借此小憩,也可以在罗汉床的移动矮桌上摆放茶具,友人来了,摆出一幅“将饮茶”的架式——来者即便不都是“鸿儒”,也一定会是谈得来的文朋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