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可以“擂鼓”的小餐桌

手举毛竹筷 吃饭要“擂鼓”

假如时光倒回,走进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每天总有那么一两次,你会听到屋里传出一阵“啪啪啪啪”有节奏的敲击声。这,只是书屋的主人开始用餐的标志而已——每到这个时候,毛泽东总是一边夹菜吃饭,一边用双脚不停地在地板上拍打。毛泽东自己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擂鼓。

而这张可以“擂鼓”的小 餐桌 ,成了毛泽东生活的必需品。

可以“擂鼓”的小餐桌

用餐少不了“老三样”

手里举着毛竹筷,脚下踏着“鼓点”,“古怪”的毛泽东,餐桌上到底都吃些什么呢?

吴连登(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 一个是辣椒,主席吃饭的时候,必定要有一盘辣椒。

程汝明(毛泽东的厨师): 辣椒吃得特别多以后就牙疼,护士长就跟他提出来了,主席,上火了就牙疼,你能不能不吃辣椒啊,吃辣椒是上火的。以前主席说过,什么上火,吃辣椒是清火的。

王鹤滨(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另外就是主席几乎每一顿都有廖师傅做的湖南腐乳。

毛氏风格口味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毛泽东的“韶山风味”中,也有符合科学标准的“好菜”,比如马齿苋。

于是,每到毛泽东“擂鼓”之时,那双毛竹筷子上下翻飞,总离不开辣椒、霉豆腐和马齿苋这源自韶山的“老三样”。

一顿吃了1斤2两红烧肉

他说“我喜欢吃的,证明我身体缺少了,需要了,就能消化得好、吸收得好,吃得心里也舒服,如果你们勉强要我吃那些我不想吃的东西,你们说有营养,我不爱吃,吃到胃里不舒服”,他说“吃饭的事,你们不要勉强我,我想吃的就是需要的”。

吴连登:主席喜欢红烧肉,到晚年的时候,他最多一次吃过1斤2两红烧肉,我们第一次给他做了一顿8两,过了几天主席就讲了,他说“你们红烧肉也不经常给我吃,做一次你们也不给我吃够,你们啊太小气了”。后来我们就给他弄了1斤2两,他别的基本上都没吃,就把那红烧肉给吃完了。

人生来不是为了“吃世界”

事实上,毛泽东并不缺少补品,拥有崇高威望的他,每年都要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不清的礼品,从他收到的礼品清单来看,人参、鹿茸、熊掌、灵芝这些罕见的高级补品可谓无所不包,但与其他礼品一样,他对这些补品的处理办法,总是登记造册,全部交公。

1964年,印尼华侨代表曾给毛泽东一次送来了31.5公斤高级燕窝,与以往一样,毛泽东交代工作人员将这些燕窝送到了人民大会堂去招待外宾。

直到1975年,毛泽东身体已经极其衰弱,想尽办法为毛泽东增加营养的工作人员,也希望能给他服用一些高级补品。于是,他们又想起了那些燕窝。

吴连登:我们把这个燕窝配到流食里面,给他吃了一点,一直到最后,7两燕窝都没有完全吃完,最后还剩了一点。

一双毛竹筷,一张被双脚踩得砰砰响的简陋餐桌,几盘辣椒霉豆腐,毛泽东一生似乎都借此维持着自己独特的“营养平衡”。他显然并不具备当美食家的潜质,也没有成为美食家的打算,他最大的原则,只不过是吃自己喜欢吃的。

而在坚持着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的同时,他真正坚持的,是人为什么而吃饭的原则,这一点,这位理论家早就有所总结: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人,人跟其他动物就有这个区别。

一双拖鞋穿了20多年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一双拖鞋,毛泽东穿了二十多年。一位大国领袖,有必要节俭到如此地步吗?

这,也许源于他成长的环境。

破到鞋匠也不肯补的鞋

1966年6月的一天,长沙街头一家修鞋铺内,有位顾客送来了一双皮拖鞋要求修理。接过鞋子一看,修鞋师傅愣住了:“这么破的鞋,怎么补?买双新的吧。”修鞋师傅把鞋扔到了一边。送鞋来的顾客却反复恳求。

肖根如(原湖南省委接待处 处长): 我说这是我的爷爷喜欢穿这双鞋子,请您补下。拿了中华烟一人发了一根,一面抽一面和他们聊天,聊了一下,感动了他们,把这双皮鞋补好了。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三年后的武汉,不过这回,这双鞋的运气没有上次这么好。武汉的鞋匠死活也不肯再补它。

这双鞋的主人,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

穿的服装很多打了补丁

夏佑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馆长):毛主席出生在一个农家,在韶山当地来讲,是比较殷实的农家,应该说是不愁吃,也不愁穿,但是他的父母亲克勤克俭、吃苦耐劳,因此家庭对毛主席节俭朴素品德的形成应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

《西行漫记》解说:我穿得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

这个因为穿得太差而被同学看不起的穷学生,选择了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张建儒(延安纪念馆专家): 我们后来从主席的许多照片上看,延安时期主席穿的这个服装,大多都打了补丁,甚至有的服装袖口或者肘部棉花都露在外面。所以说主席是很俭朴的一个领导人,因为主席也说过,“我们少穿一件衣服,前方的战士就可以多买一颗子弹”。

李家骥(毛泽东的卫士组长): 临走的时候,毛主席跟总理交谈,总理说要走,主席说“好,我们要走,我们要进京赶考”。

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太清楚李自成的结局了。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叙述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攻入北京后,因腐化堕落而迅速走向败亡的过程。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把这篇文章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文件,要求全党领导干部引以为鉴。

而现在,轮到他进京了,殷鉴在耳,他的心中,依然警钟长鸣。

穿着始终保持“中国特色”

但是,假如以为毛泽东只是一味地敝帚自珍,甚至不分场合地不修边幅,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也有穿着讲究、一身笔挺的时候。

周福明(毛泽东的卫士 理发师): 会见外宾,他一般都是衣冠非常整洁,而且提前到,从来不要外宾在那等着。

更让人们熟悉的,是毛泽东独具特色的灰色中山装,这种为毛泽东特别定制的礼服,因为式样与颜色的别具一格,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名称——“毛氏服”。

而在高档与庄严的背后,细心的人们也许会留意到,从早年的长衫,到晚年的毛氏服,一生讲究对外形象的毛泽东,唯独从未穿过西装。在这一点上,他不与国际惯例接轨,而是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故事背后的故事

那些“山寨”版的家具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有很多毛主席用过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床、餐桌、 沙发 、烤烟箱等等。如果仔细一点的话,你会发现这些都有点与众不同,因为这些,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动手设计的“山寨”版——大多粗糙,但很实用。

床是曝光率最高的。由于主席喜欢在床上办公、看书,所以他的床很宽,半边加高了,用来放书。餐桌也是根据他的特别生活习惯——“擂鼓”而特制的。

一张沙发是在他老年身体不太好之后特制的,海绵坐垫抓了许多孔,坐久了好透气。在这张沙发上,他神采奕奕地接见了包括尼克松、田中角荣等外国政要。

烤烟箱也是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做的,他有不少的雪茄烟,天气一潮就容易发霉,于是工作人员做了个箱子,里面装了个灯泡,走到哪打开了就可以烤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