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是中国最古老的家具,从周朝就开始有了,在古代,屏风的种类和功能很多,而且屏风的款式比较漂亮、齐全,而且通常只有富贵人家才使用屏风,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而说起屏风,这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屏风不仅是作为一种家具,而更是权力的象征,每逢重大场合,主人身后一定会搁一座屏风,她意味着气势,另外,屏风在皇宫以及达官显贵家中用的比较多,可以将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隔开,这样人们就可以拥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古代屏风有很多种类 ,款式齐全,有折屏、挂屏、围屏、地屏、插屏、枕屏等,每一款屏风各有特点,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古代,皇帝宫中摆有许多屏风,但是因屏风而清廉执政的皇帝却有两个:唐太宗与明太祖。
明太祖的“勿忘节俭屏”
无独有偶,明太祖朱元璋也曾专门制作了一面“勿忘节俭屏”,时刻鞭策自己。这面屏风,说起来还是与唐朝诗人李山甫的《上元怀古》息息相关呢!诗文如 是:“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要,雨花烟草石城秋。”朱元璋读 罢此诗,百感交集,分外担心奢侈无度重蹈覆辙……于是传旨将该诗文书于自己寝宫的屏风之上,以便朝夕吟咏,提醒自己不忘节俭,力戒奢侈。
朱元璋确实做到了节俭成风,他曾对臣子说,“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由小 到大的”,而他的“勿忘节俭屏”也被传作美谈。
“言必信,行必果”,自此,他日日生活愈发俭朴,不嗜美酒,早餐也只是食些蔬菜而已,衣着也只求整洁,不求华丽,对一些锦上添花的化妆品更是敬而远 之。据史料记载,曾有西域商人欲送他一些蔷薇露之类的化妆品,朱元璋婉言谢绝道:“这些玩意儿只不过是些装饰品,能把人打扮得更香些罢了,养成侈靡的习惯 没什么好处!”对宫殿的建设,他也是一切从俭,他指示负责此事的大臣:“我现在只要求将宫殿建得安全牢固,并不追求华丽,凡是雕饰奇巧,一概不用。”
在他的影响下,宫中无人敢奢侈,即使素来爱美的后妃们也颇为节俭,多穿一些洗过多次的旧衣服,更别说盛装打扮了。
唐太宗的“戒奢屏”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国力日渐昌盛,唐太宗也渐渐忘了昔日隋炀帝的教训,露出了“颇好奢纵”的苗头。曾被唐太宗誉为“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的魏徵,于是上 奏《十渐不克终疏》,唐太宗对此奏折“反复研导,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这样,唐太宗便可“朝夕瞻仰”,时刻提醒自己“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 制定了一整套节俭弃奢的国策,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其节俭弃奢的国策是分不开的,而这面写有这份奏章的屏风,也被后世称之为“戒奢屏”。
正因为魏征敢于提反面意见,唐太宗又虚心纳谏而且闻过即改,君臣同心才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后人于是将写有这份奏章的屏风称做“戒奢屏”。
其实,屏风的功能还体现在它可以挡风,古代的屋子里不像现在这么封闭,而屏风可以帮助人们挡风,以免受凉。到了今天屏风对于人们而言更多的是装饰性,或者收藏,很少有人专门买来挡风用的。
《逸周书·明堂解》载:“天子之位,负斧扆南面立。”古代天子自西周时起,座后均设有形制状如座屏的“斧扆”,“斧扆”也成为屏风最早的称呼。《礼记·觐礼》载:“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郑玄注:“依,如今绨素屏风也。”绨,是指一种较厚的丝织品,糊在屏风上,而“扆”也写作“依”,故斧扆又称“斧依”,而座屏也始于斧扆。
对于《礼记·杂记》中:“树,屏也”的说法,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屏谓之树,今罘葸也。”可知当时的屏风,又称“罘葸(fú s)”。罘葸又可写作伏思、桴思、复思。另外,在《尔雅·释宫》中把屏风也称为“塞门”或“萧墙”。《论语》中有“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意思是说,祸乱不会发生在外,而是在自家影壁之内,并由此产生了“祸起萧墙”的成语,而萧墙就是指当时为挡住视线而设的屏风。
作为皇帝的“备忘录” 的屏风
除了座屏常常作为皇权的象征被皇帝使用外,曲屏由于可写可画的特点,也常常被历代皇帝作为“备忘录”来使用,而有一些用来警惕自己的屏风“备忘录”,也因这些皇帝与屏风内容相应的作为,而传为历史佳话。
《水浒传》七十二回上写的柴进入内廷,在睿思殿“转过屏风後面,但见素白屏风上御书四大寇姓名,写著道: 山东宋江、准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 。皇上在每天读书的地方写上这些,是希望提醒自己,早日将这几个人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