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唯论文导向”如何扭过来?

来源 |           编辑 | 化学加

导读


,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经费投入稳步增加、仪器设备更新换代,我国科技“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软件”环境改善则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成果评价、诚信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跳转阅读→《Science》:浙大张林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具有图灵结构的聚酰胺纳滤膜

分类评价改革稳步推进,但过于倚重论文的倾向还没有完全改变

不久前,国家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科技界引起热烈反响。该《意见》提出人才评价要分类,要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包括“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

去年底,在多部委联合出台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也提出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应重能力、重绩效、守规范、讲贡献”,将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分为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等三类进行评价,在绩效目标设定、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方法运用等方面均体现各自类别特点。

这一系列与评价制度改革有关的举措,让广大科技工作者信心提振,备受鼓舞。

“科技评价是对科学技术活动及其产出和影响的水平与价值进行判断的重要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包含了机构评价、人员评价、项目评价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的科技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分类评价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基础轻应用、重短期轻长期等现象,少数高校、研究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高水平论文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从而产生不符合客观实际、“唯论文导向”的现象。

“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与发表一篇高水平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不好判断谁水平更高、贡献更大,也不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济民说,近年来受论文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一些专长是培育品种、研发农机的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来发论文。

某国家级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王宏宇(化名)介绍,他所在的研究所几年前就在推进分类评价改革。现在单位内部评职称、评奖项不会只看论文,成果转化做得好照样能评上副教授。不过,过于倚重论文的倾向仍没有完全改变。“所里一位公认的对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在参加一项国家级人才评选时,因为没有‘高影响因子论文’而落选。”

论文评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唯论文导向”不能完全体现科研成果的水平和价值

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具有几十年的历史。SCI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刊登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上世纪90年代初,有国内高校将SCI指标引入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中,之后被高校、科研院所等广泛采用。“论文评价有一定的合理性,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科研人员把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与同行交流切磋,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

徐芳说,以SCI论文指标为主的量化评价以其简明、客观的特点,助推了我国论文数量大幅提升,也在论文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这一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科研人员评价,还被用于科技项目评价、学科评估等,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也渐渐出现“唯论文导向”或“论文一刀切”等现象。

“为提高量化指标的科学性,相关单位除SCI论文篇数外,还发展出诸如影响因子、引用数、高被引用等指标,尝试更为科学地进行学术评价,但这些不能掩盖量化指标本身固有的不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教授许骏说,一些科研人员“利用”规则,把一篇文章拆成几篇发表,或者通过作者自引、多引、小团体之间的“友情互引”等方式提高引用数指标,这些都会让SCI论文指标的真实性打折扣。

李晓轩也认为,SCI评价工具本身存在一定局限,不能全面反映科研活动的情况和成果的价值。比如,SCI期刊收录存在着学科分布不均、刊物筛选缺陷等问题。

北京某研究所的一位青年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被引用频次高低不能简单地用于评估单篇论文的质量,这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比如生物、化学的论文肯定被引用多一点,数学就差一点。而在数学领域,数学应用领域的论文引用数量往往多一些,纯数学理论的相对少一些。”至于影响因子,有的领域专业期刊也许影响因子略低一点,但其在业内可能更受认可。

不少科研人员在采访中表示,科研活动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分类,它们的成果形式不同,需要科学合理、适合其特点的评价方式和指标。如果都简单地用论文这一指标来衡量,结果很可能不能完全体现其水平和价值。

在“唯论文导向”影响下,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完成年度考核工作量、挣年度SCI论文“工分”,不愿去做那些周期长、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课题,而是挑容易出论文的短平快课题。还有少数科研人员迫于职称晋升、业绩提升等压力,搞论文造假、抄袭或代写,破坏了学术生态。

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这已成为政府和科技界的共识。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特别要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等。

,提出重大成果产出导向评价体系,开展国际专家诊断评估。不少受访专家都表示,这些探索与实践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当前科技评价体系的不足,由于科技评价是一个系统生态,因此还需要更高层次的体制机制设计。

“当前科技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的,是前进中的问题,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李晓轩表示,今后应该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不宜过度强调量化指标。科技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引导高质量产出,服务经济社会实际需求。“这也是国际上科技评价的大趋势。”

徐芳建议,当前亟待解决的是纠正科研评价过度依赖量化指标问题,并对评价结果的使用进行规范。首先应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改革科技评价方式,让其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服务创新。同时,继续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和方法,在评价方法上要体现个性化、多样化和工具化,还要注重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

“科学研究是高风险、具有极大偶然性的创造性活动,需要长期积累才会引起质变。应当尽可能减少评价导向的影响,在建立合理资源分配机制的前提下,赋予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自主权。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和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态,能有效抑制量化指标可能带来的急功近利取向。”许骏说。

《 》( 2018年05月04日 20 版 原题为《“唯论文导向”如何扭过来?》)


▼ 注册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注册)

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赐稿或者有偿投稿

编辑手机/微信/QQ :18676881059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 化学加网“中国高校化学化工医药院系班长群”名单公示

  • “80后”张锋又入选院士!六名华人当选2018美国科学院院士

  • 全员AA,欢迎参加药化产业中小企业家2018庐山会谈!

  • 有种才华挺“帅”气,当纳米科技遇上文言文……

  • Nat. Commun. 武大雷爱文课题组实现无外部氧化剂的烯-炔氧化[4+2]环化反应

  •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向好奇心致敬的菠萝科学奖

  • Angew. 西交徐四龙课题组首例膦催化乙烯基环丙基酮高效重排成环庚烯酮

  • 重磅,2017年C&EN全球化工50强出炉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点击菜单栏或回复字母查看

回复 VNature/Science    回复 W有机化学

回复 T科研动态    回复 i美丽化学

回复 P化工应用    回复 L科普知识

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回复 F化学视频    回复 Z科技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