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知乎
或许有不少人选择做学术这条路的时候就不确定自己对学术是否真正热爱,只是坚信自己通过努力是能毕业并有所收获的。
带着这个想法,眼见到了毕业的前一年,论文还处在初级阶段,一坐到电脑前看论文脑子就开始不清醒,而对于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一点也抵抗不住。比如水网络,出去游玩。玩过后,心里又总是内疚万分。这种症状,应该就是时髦的“拖延症”了。这种状态持续久了,不光论文没写出来,就连情绪也变得不好,随之身体健康也差了。
相信很多人也并不是从心里就放弃做学术,而是实在想不出来到底该怎么写以至于怀疑自己对学术提不起兴趣,更有甚者会发誓毕业后再不搞学术。
所以如果我的论文实在写不出来了,我该怎么办?
或许你需要的,是这些▼
什么都没有成长性思维重要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完成一个论文并不是终点,就像老师夸你一句或贬一句不是目的,投稿被收被拒不是结局一样----这世间哪有绝对的终点和目的地?厉害的人看自己成长了多少而不是暂时拿到了什么。千万不要把写论文当成是一次任务,或者是评判自己的标准,写论文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的事情。所以首先要认清你能从中到底得到些什么。在这里强推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读完一遍又想读一遍。它谈如何改变对成功、失败、付出、努力的认识。既然没有终点站什么最重要?或许就是心流,此刻,mindfulness。
Prioritize, prioritize, prioritize
世界上的事情全在争抢你的注意力,除非花力气很难守住自己的主线。任务总是很多,新鲜事总层出不穷,像很多美国博士生常被导师的项目、教课任务、其他论文争抢时间,忘记了只有写完毕业论文才能毕业一样。你要切记什么对你最重要,把你最宝贵的“清醒时间”多给针对自己的“增值性活动”。除了你为自己的时间做主,没人对你的时间负责。学会做减法,学会说不,找到自己的“清醒时间”。
增值性活动:创造性的、对你学业或职业上升重要的,构建你核心能力和技能的活动(比如对博士生来说完成博士论文、发表论文, 构思和申请新的研究项目、参加研究方法的workshop和培训、教一门新课等等)
维护性活动:工作中的一部分,不得不做但不能直接决定学业或职业发展的事情(比如整理差旅的报销收据、学校要求提交个人信息表格、写学校要求的评估材料等)
自我实验法
采用“自我实验法“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套路------自测早上写、晚上写、每天写、隔天写、集中写、分散写、多人写、单人写……的种种不同,逐渐摸索何种方式最适合你,如何安排计划最能坚持、最有效率、最不容易懈怠。这个过程无法通过别人替代,别人的方法不见得会适合你。
就像《The Productivity Project》的作者Chris Bailey一样,Chris Bailey是拿自己做实验的高手,用一整年时间系统测试了各种情况下自己的工作效率 (比如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三个月,断网10天,完全跟外界隔绝10天,完全不做家务10天,完全不喝咖啡或任何饮料1个月等等)。他说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BPT—Biological Prime Time,并且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就像你一星期头不梳脸不洗澡家务也不做但可能你的的工作效果并没有提升;或许你每天即便用一分钟做冥想也会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可能你每天每少睡1个小时,就会失去了2个小时的工作力。这样,你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去测试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往往是需要较大的“启动能量”,一旦你把行动启动起来了就不需要什么能量了。比如坚持晨跑最困难是起床去穿上运动衣裤的时候,坚持弹吉他最困难的是去把吉他拿出来调好音,而开始写论文最困难的是停止东看西看而去电脑前坐好打开一个word文档的时候。
所以比较聪明的办法是要把开始一件重要任务所需的启动能量降到最低,比如想晨跑的人前一天晚上穿着跑步的衣服入睡并把跑步所需的各种物品准备好能拿起来就走;想练吉他的人把吉他放在卧室里能拿起来就弹;想写论文的人使用一台能快速启动文件的电脑并把论文文档永远打开中。别忽视启动能量的作用。相反,想克制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就增加它的启动能量,比如,把总忍不住看的app藏进一个又套一个的文件夹里而不是触手可及。
在这里先讲一个原则叫:20 miles march (日行二十里原则),是指20世纪初Roald Amundsen和Robert Falcon Scott 各带队伍去争取成为首个到达南极的人,Scott的队伍在好天气好状态下会加倍远行,坏天气坏状态下则止步不前;Amundsen则规定自己的队伍无论晴天雪天日行15-20英里,状态好也不多走,状态差也要达到目标。结果是日行20里的队伍最终走到了南极。 (Jim Collins在《Great by Choice》里讲述的公司成长的重要原则)。---日行二十里,风雪不误,你才不会依赖“好状态”而完成任务。
同样的,写论文也要“日行二十里”,即数据收集到以后,别等别拖,把写作时间规划到calendar里面,雷打不动。写文章的战线拉的太长会“解嗨”,越往后越不想写,谈过太多次、想过太多次、present过太多次、meet 过太多次,像反复水洗过的油画,味道淡了兴奋感没了。 你如果现在不想写,就告诉自己,你现在遇见的困难如果拖到将来就会变成几倍于现在的困难,你现在的努力是在为将来的自己解决问题。
学会切换工作
在两个工作之间不断更换有可能能提高效率。比如写15分钟英文论文读15分钟中文书籍之类的-----但效果会因人而异。更换工作内容的好处是让你跳脱出来,避免“细节沉溺症”。很多任务本身并没那么复杂,沉溺久了会丧失big picture,边际效率递减。工作中多休息也能起到“跳脱”出来的作用,哪怕每次休息只有一两分钟。另外,研究表明在deadline来临之前选择帮助别人的人会比选择完成自己任务的人更容易按时上交任务----同样的道理,你看见了别人的困难之后,自己的任务就不是那么大的事了。你如果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建议你读《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by Sendhil Mullainathan, 效率低可能不是由于不够沉溺,而是由于过于沉溺。
学会“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能力:面对困难时自我苛责往往加重拖延。自我同情的能力在人遇见挫折、逆境、灾难时也尤其重要。有研究显示,对离过婚的人在多久之后能走出伤痛状态的调查发现,最有助于帮人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能力不是乐观、毅力等品质,而是自我同情。(<Option B> by Sheryl Sandberg and AdamGrant)。 如果你一直都用自我苛责来鞭策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换一种激励自己的方法,比如完成任务后的自我奖励。要知道人在某个阶段的压力大小和生活有意义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回想自己最有意义的人生阶段往往都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300-500元),详情请戳。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