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题
要有问题意识
要发现问题之所在(法律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操作问题;法律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理论问题)
要提炼出问题(要放在学术的语境中讨论,注意思想的传承,与学术界的对话)
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题目用小题目,论述可以通过小处讨论多方面宏观)
清楚合理地界定问题。(突出主题,别把两种不适宜一起讨论的东西放在一起说)
要有核心命题(应该是贯穿整篇论文的中心论点,试图在论文中讨论或者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或基本观点-是否能够把核心观点用一句话来表述)
要创新(着手某项研究之前,一定要做好文献检索工作,特别是对相关主题研究文献的检索)
发现新问题(来源于新视角)
提出新见解(意味着对一种法律现象的性质、原因或者功能如何理解,或者对一种法律问题如何处理的新意见)
采用新材料或者新方法
切合个人情况
知识结构的限制
资料之可得
研究时间的考虑
学术规划或者职业规划
选题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先期调研(初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你写一个写作提纲,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目录,是自己明白要看和要找的资料
是否值得写(在于问题是否被人看到了、解决了)
是否写得了
调整论题
限缩、拆分
深入、扩展
转移(视角、方法、问题,是研究中常见的现象)
[2]
文献
穷尽相关文献
写论文前先查找学术界相关主题的论文、专著和教材;法学论文以外,相关的立法、判例和实事报道,是法学论文写作中经常需要参引的。
资料的新与旧:必须注意到研究对象的最新发展,也可能需要考察其历史变迁。
文献的权威:作者身份、期刊或者出版社、发表的时间、被引用的次数、被下载的次数
思想的原创性/作者出处的原生性:一个概念最早是谁在哪里提出的,一个事件最早是在哪里报道的。
论证的严谨性/报道的准确性:需要认真阅读全文,并与同类文章相比较,但浏览了文章目录或者引注,有时也能基本有数。
影响力:被引频次
法学文献概览
书籍
论文
中文法学论文的阵地:《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商研究》 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万方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http://res4.nlc.gov.cn/home/index.trs?channelid=3
中文论文电子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
国外论文及电子数据库:
a. 英文法学刊物影响因子,可以参考:http://lawlib.wlu.edu/lj/
b. 法学论文的电子数据库:http://heinonline.org/HOL/Welcome
c. 人文社科刊物:http://www.jstor.org/
d. 查找外国学位论文,用: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
法规、案例
中国的法规:政府公报,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北大法宝:www.pkulaw.cn ;北大法意:www.lawyee.net/Act/Act.asp
中国的司法案例:
a.《中国审判案例要览》、;
b. :www.chinacourt.org/paper.shtml
c. 中国裁判文书网www.court.gov.cn/zgcpwsw
d. 北大法宝(收费,好,链接上文提到过)
e. 北大法意(也行)www.lawyee.net/Case/Case.asp
外国的法规和案例:
a. 美英:Westlaw、LexisNexis 最著名的两个数据库 ;
b. 美国的法律:http://law.justia.com/
c. :www.oyez.org
媒体报道:《法制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中青在线、法制网、、财新网(要找到原始出处!)
统计数据:
a. 国家统计局(提供各种官方统计数据或者数据连接):www.stats.gov.cn
b. 《中国法律年鉴》;若需更多,可以从中国知网的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获取。
c. 酷数网:www.soshoo.com.cn
d. :http://data.un.org
美国社会的权威统计数据:www.census.gov
概念术语:"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 可援引:《辞海》、《元照英美法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有法学卷)、《不列颠百科全书》
文献检索方法
确定范围,全面排查
确定检索范围:eg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 法学-"社会科学I" 相关文献太多:将检索范围限定于"核心期刊"
确定检索方式:标题检索最快捷,但也最容易遗漏;使用主题、关键词或者内容摘要检索比较保险。
确定关键词:从多方面,多种角度搜索。
顺藤摸瓜,延伸阅读
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前生)
引用学术文献的文献(后世)
同时被引用的文献
文献资料的保存和整理:建一个文件夹,把保存下来的电子文档存好。整理文献目录,必要时做摘要。注意备份,下载的文件,在u盘上拷贝一份。
[3]
调查
现场调查
不介入的观察
参与式观察
以研究者身份出现
以局内人名义参与活动,不暴露研究意图
深度访谈
可以与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其他方式结合起来
注意一些问题:找谁谈、谈什么、如何让人家接受你的访谈、访谈种可能出现的偏差
问卷调查
将调查对象的身份信息(年龄,性别,学历等)放在最后。
访谈员的活动,从穿着举止,说明意图,宣读问卷,记录答案,追踪询问到协调控制,都应当经过培训。
排除无效问卷
[4]
论证
状况描述
举例说明:所举的事例,可能是一个司法案件,一个媒体报道的事件,一段某人的讲话,也可能是一则轶事。选择典型的事例,原则上,支撑同一观点的事例不超过三个。文字尽量精炼,易短不易长,记得把无关紧要的删去。
统计数据,要注意的
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别急着相信,要看看它是否与你的经验相符,这个数据是谁提供,怎么得出来的
数据的及时性
数据的相关性
类比说明:用于类比的事物于类比对象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同源性,其类比也不见得精确合理。类比只能作为描述状况的辅助工具。
属性分析(这东西属于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它跟别的事物区别在哪里?)
有待探讨的属性:借助归纳、比较的方法,讨论其属性。
归纳和比较的方法
概念的使用原则:概念的含义可由使用者给定。使用者要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保证它与相关概念的协调,并保持前后使用的同一性。
原因分析
寻找有意义的联系
寻求真实的联系
功能分析(某个事物或者方法有什么样的功能?一项预定的功能发挥的怎么样?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或者预定的功能为何失效?)
功能的显现
显功能
潜功能
功能评估(根据客观实际的情况)
功能发挥的机理:
原因分析是从已知的结果追溯成因,功能分析是从确定的现象探知结果。
法律解释(对于某个问题,现行法律是怎么说的?当事人在法律上有什么样的权利或义务??对这类问题的探讨,通常归为"法律解释")
成文法源的论证(与不成文法源比较,更具有明确性和权威性)
论据之王: 法律条文作为论据的有效性取决于:
法条含义的明确性:含义引发分歧时,借助法条体系、法律原理、立法资料甚至比较法等其他途径加以论述。
法条自身的有效性:可能没到生效时间、被宣布失效,或者超越制定者的职权或者抵触上位法的规定而失去效力。
法律条文与论证主题的相关性:注意法条的适用范围。
成文法源的类型:
宪法:一般作为法学探讨的主题,不作为法律论证的依据。
国际条约和协定:在目前司法实践中,作为论据的说服力似乎有限
法律法规和规章:最主要的
法律解释文件
其他规范性文件
法律条文的解释方法:
文意解释
体系解释
立法史解释(我国法律解释中可使用的立法背景材料有两方面:1.法律起草和审议中形成的材料: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审议结果的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汇报;2.先前立法的相关条款)
合法性解释:一个法律、法规、规章条文具有两种以上的合理解释时,应当选取与更高位阶法律渊源的内容相符合的含义。
不成文法源的论证
法律学说
先例
立法例
行政惯例
司法判例
法律比较
-----------------------------
由于篇幅限制,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法学论文 写作(下)》
???